石溪摩崖石刻羣介紹 |
|||
石溪摩崖石刻羣年代由1831年至1879年,陰刻,以行書為主,也見楷書和隸書,大者如“石溪”、“鵞”等近米大,小則幾釐米見方。 石溪摩崖石刻羣由於石溪"崖峭瀑奇",風景綺麗,成了人們“仙鄉何處覓,即此是蓬萊”的遊覽勝地。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曾遠道而來,用草書在石上題刻了“古壁石”三字,並落了款,因而使石溪揚名。石溪原名叫“水門”,因在石溪落瀑處有兩塊大石,形似門户而得名,清代書法家鮑俊,在“門户”左側的一塊圓石上攜刻“石溪”兩個大字,從此人們就稱這個地方為“石溪”。 登上崖頂“石溪”巖石右側一圓石刻着“曠觀”兩字。南眺遠山如黛,玉盤一樣的香洲區盡收眼底。當年名士多聚於此,豪飲放歌賦詩懷古,留下累累筆墨石刻,因年代久遠,現存僅三十餘處。石溪摩崖時刻羣大多取意於環境、石貌、如“茂林修竹”、“樵徑”等遊人至此,如臨一座書法展覽館,趣味橫生。 石溪摩崖石刻羣在半山中,有一條溪水沿山澗而下,長流不息。石溪摩崖石刻羣是清代山場鄉人鮑俊與文人墨客仿效蘭亭會吟風弄月時留下的藝術傑作,分佈於石溪及週圍的嶙峋怪石上,已發現的有32處。 食宿:回市區住宿,去旅遊要自己帶吃的。 交通交通:市內沒有直達景區的公交車,可乘坐當地出租車或包車前往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