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平均氣温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日均最高氣温(℃) | -11℃ | -6℃ | 5℃ | 19℃ | 26℃ | 31℃ | 32℃ | 31℃ | 25℃ | 16℃ | 3℃ | -7℃ |
日均最低氣温(℃) | -21℃ | -17℃ | -5℃ | 5℃ | 11℃ | 16℃ | 18℃ | 15℃ | 9℃ | 2℃ | -6℃ | -16℃ |
平均降水總量(mm) | 9 | 9 | 15 | 27 | 28 | 22 | 22 | 19 | 16 | 17 | 16 | 11 |
軍墾第一樓(博物館)介紹 |
|||
1950年7月24日,王震將軍偕同陶峙嶽等人,躍馬來到瑪納斯河畔勘察地形地貌,提出在城市中心首先要把二十二兵團機關的辦公地點解決好。於是,石河子現在的軍墾第一樓就成為石河子的第一個建設項目。 當時沒有勞動工具,就請石河子老街幾家維吾爾老鄉打製;自己動手搭圍窯,土法燒坯;圓木上釘上螞蝗釘,拴上繩子,二三人一組,木料由幾十公里的山裏拉到石河子;新疆軍區派來了工程師,組成基建處;從湖南、上海、迪化(現烏魯木齊)等地請來技術工人,透過辦學習班訓練建築技術工人。經過充分準備,石河子第一樓在1952年5月動工,同年9月竣工。一座高二層(中間主體四層)、建築面積為5600餘平方米的辦公大樓矗立在萬古荒原上。 1994年底,石河子文化局將其收回,並修復完整,將其作為石河子軍墾博物館的館址,於1995年10月正式開放。 博物館分三個展廳,進門的左側為第一展廳,為“古代石河子”。這裏陳列着出土的陶罐、石器、化石、青銅器等百餘件。其中八趾馬化石距今300萬年,為尋找石河子地區早期原始人類的遺蹟提供了線索;石箭頭的發現,在新疆範圍內尚屬首次,為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資料。進門往右拐為第二陳列室,陳列着軍墾事業輝煌的歷史。百餘件軍墾戰士墾荒時用過的農具,穿過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們展示着軍墾戰士的墾荒史、創業史,傾訴着軍墾新城石河子如何從一個戈壁荒灘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園林城市的過程。緊挨着的是第三展廳“足跡在延伸”,主要陳列着墾荒時期軍墾戰士勞動、生活的照片,以及中央領導人來石河子視察的照片,共80餘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