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興寺於1980年動工搬遷,現已基本竣工。新建的寺院坐落於翠雲山南麓,佔地面積60畝,是原寺面積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車場與山腳下的崔莊村連為一體。入口處巧妙地保留了二棵長存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樹, 象黃山的迎客鬆一樣,以它四季常青的綠色。 停車場週圍垂柳下的長凳供遊人乘涼歇腳。從停車中場登上60個石階方到山門。此門屬於復建部分。
山門是依照遺址尺寸而復建的。進入山門後對稱地立於東西兩側的是關帝殿和迦蘭殿。關帝殿三間,為明清兩代風格,內供俸關帝神,迦蘭殿為新增的建築。穿過兩殿位於中軸線上的便是舍利塔。 舍利塔後,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燈塔。燃燈塔隔柱上刻有“唐大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於此寺敬造長明燈台一所”之句,所以人們又叫它石雕長明燈。國內現存唐代石燈塔僅有三個,法興寺這盞石燈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細,儲存最完整,被譽為古石雕的珍品。 前殿,又叫園覺殿, 是寺內最大的建築,建於宋元豐三年(公元1066年)。殿高約8米,石門框,格扇窗、骨架全為石柱、木柱支撐,斗拱肥碩、飛檐騰空,氣勢非凡,雄渾莊重。頂為六架椽懸山頂,五脊六獸。殿內的18簿佛像多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中尊釋迦佛像高約3米,端坐方形蓮台上。左為文殊、普賢菩薩列座。台前分站兩位護法金鋼。南海觀音則與釋迦佛像背向而坐。兩邊靠牆豎着12尊圓覺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面龐圓韻,高髻秀眉,神態莊重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特別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眼角,造型優美逼真。
背景資料:原寺位於山西省長子縣東南20公里處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法興寺始建於後魏神鼎(後涼呂隆的年號)元年(公元401年)。 據説, 當年有一高僧雲遊至慈林山, 十分欣賞這裏的佛地風光, 便在山上修了這座慈林寺。 唐高宗上元元年, 李治皇帝從開封去太原, 途中曾遊覽慈林寺、改寺為“廣勝寺” 並送給寺院兩株牡丹花。 宋英宗治平年間,趙曙皇帝又把廣勝寺改為“法興寺”,法興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舊,加之所處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礦的主要採掘區域,七十年代後期出現地面陷廟基裂縫,殿宇傾斜,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經縣、市、省沿至中央文物部門反覆勘察研究,確認這座北魏建築原地已不能修復,於是,便確定把法興寺搬遷到對面的翠雲山上。 門票 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