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法國的旅遊者,一定知道位於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屋頂上裝着長長的、閃爍着紅光的大葉輪的紅磨坊是較為地道的法國式歌舞廳。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 説起紅磨坊,無數人以為它是一個燈紅酒綠,春光初透的場所。其實,只要你親身領略過它的風姿,就會知道,紅磨坊是把法蘭西的民族色彩和浪漫情調,把古典、現代和時尚融為一身的美妙盛宴,紅磨坊的美麗與色情無關。 紅磨坊擁有當今世界最時髦的理念,最新潮的服裝,最新穎的音樂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她是法國康康舞的發源地,作為享譽世界的百年老店,法國每年新年夜都要向全國轉播紅磨坊或者是麗都夜總會的歌舞表演,性質與中國新年除夕夜的春晚相似。 紅磨坊坐落在蒙馬特高地,這裏白天遊人如織,旅客紛雜,但在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的時分,紅磨坊便紅彩照身,光芒四射,而那碩大如棚的風車,就這樣已經招搖了一百多年。 背景 紅磨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作畫賣藝,使那一帶充滿藝術氣氛,成為巴黎最別緻、最多姿多彩的城區之一。由於藝術活動活躍,蒙馬特高地街區那彎彎曲曲的卵石坡路的兩側,小咖啡館、小酒吧生意興隆。後來,這些小咖啡館、小酒店裏來了一些舞女,她們穿着滾有繁複花邊的長裙,伴着狂熱的音樂節奏,扭動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掛着吊燈的天頂。當時英國人稱這種舞蹈為“康康舞”,認為它很放蕩,很下流,禁止在英國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馬特高地很受歡迎。每年狂歡節,舞者走上街頭大跳特跳,人們從城市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社會學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時指出,1871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萎靡不振。現實生活中醜聞充斥,金融財團明爭暗鬥,勞資矛盾加劇。人們厭倦了民族主義者的大話空話,整個民族感到極度的空虛。在重新找回生活座標之前,法國人感到苦悶、彷徨。然而,憂鬱不是高盧人的特點,他們很快就學會用玩世不恭來取代苦悶,這就促使一種放縱的風氣在巴黎瀰漫。 1889年10月,紅磨坊歌舞廳在康康舞的樂聲中正式誕生。紅磨坊畫家圖盧茲—勞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畫中描繪了那些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後也沉湎紅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歡中毀掉了生命。紅磨坊的舞女,有法國的,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及美洲、澳洲的,她們的願望不高,只希望能夠遇到一位能夠善待自己的男人。 紅磨坊的歷史上,出現過多位有名的藝人,如古呂、摩姆·弗羅瑪茨、珍妮·阿弗里爾。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古呂,此人身材豐滿,風姿綽約,綠色的緞子拖裙系在臀後,每次走過蒙馬特街區,都引起一陣騷動,幾十年間,她成為紅磨坊的代稱。除了舞女,紅磨坊還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藝人,如伊韋特·吉爾貝,以説笑出名,糅合着詼諧和優雅的説笑風格使他成為法國“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期間,國難家愁當頭,但舞女不知亡國恨,紅磨坊仍然歌舞昇平。戰後,因為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紅磨坊受到嚴厲批評。 而今紅磨坊已成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廳,是巴黎的一個旅遊景點。如果説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點的話,那就是舞者的裝飾大致不變,上身裸露,披掛着華麗的羽毛服飾或金屬片,但是觀眾與舊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語,觀眾是現代文明觀眾,懷着發現巴黎的心情來看演出,演員把演出作為一種光明正大的演藝事業,不像百年前的舞女,為取悦某一個或幾個包養她的男人而強作歡顏。 而今紅磨坊有40名女演員、20名男演員,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洲、俄羅斯、英國。女演員必須受過芭蕾舞訓練,身高起碼應達1.72米,年齡在16至25歲之間。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燦爛,大腿要修長,鼻子要俏皮……演員起薪1.2萬法郎(1法郎約合人民幣1.16元),資深演員可達3萬,他們付出很多,每週工作6天,每天演出兩場。 紅磨坊是法國娛樂業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業。其觀眾55%是外國人,45%為法國外省人。最近幾年,企業採取經營上的一些改革,如透過出售家庭票及各種減價票以吸引觀眾,三年間,營業額從1.3億法郎上升到兩億法郎。 紅磨坊就像一位青春常駐、容顏未老的俏佳人,傲然翹首,風情萬種,把遠方慕名而來的追隨者們招致在她的石榴裙下,只輕輕地拂理,便把人們燃燒已久的內心慾火化作了藝術上的高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