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硃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
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硃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樑枋上雕繪着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殿內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現在正中門洞上方懸掛着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城樓往事:隨着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1421年),明北京城正式建成。其規模宏偉而壯麗,外城包着內城南面,內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當時只不過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
明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當時沒能立即恢復,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此後,明代180年間雖有修建,但都未作較大變動。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承天門又毀於戰火。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大規模重建並更名承天門為“天安門”。後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兩次大規模修繕,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後的天安門比原來的天安門高了83釐米,通高為34.7米。
小帖士:參觀時需提前把隨身包存在存包處,禁止帶包入內。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這裏宣佈成立。這裏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歷史見證。雖飽經滄桑卻依舊朝氣蓬勃、莊重威嚴。
交通乘北京地鐵1號線,1、4、5、8、10、20、22、37、52、728路公共汽車天安門東下車,乘北京地鐵2號線,9、17、22、44、48、59、66、67、69、71、120、673、690、692、729、808、826、901、特2、特4路等公共汽車前門下車。
門票門票15元,學生5元,70歲以上老年人5元,現役軍人免費。
開放時間: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