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建築由教堂、鐘樓、主教公署藏經樓以及附屬用房組成,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風格。
江北天主教堂是國家級的優秀近代建築物,被列為浙江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它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也是當年法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重要見證。
歷史:明代崇禎元年(1628年),葡萄牙費教士七者傳入寧波,設教授徒。六年以後,意大利李萊恩者在鄞縣傳教。到南明永曆二年(l684年),意人已濟泰,正式在寧波建立天主教堂,但不久為清兵所毀。
清康熙二十六年〈l687年),法蘭西王路易十四應中國傳教士南懷仁的邀請,派博學多才的白進、李明、洪若、張誠和劉應等五人來華,因海禁未開,洋人不能深入內地,清政府令其回國。
但經南懷仁推薦,説明他們既然為法王所遣,又精於天文,曆法,故白進與張誠為清政府錄用,任欽天監,其他三人回浙江,至康熙五十二年(l7l3年),法人郭忠傳在藥行街購地建天主教堂。
雍正即位,毀教堂,戮教徒,天主教受到嚴重打擊,乾隆,嘉慶時期,寧波教務漸衰。
直至道光二十三年(l843年)顧芳濟任贛浙兩省主教,巡閲教務,為主教來南之始。接着教士顧其濟於道光二十五年也覓得康熙時郭忠傳所建堂舊址進行重修。
到咸豐元年(l851年),羅馬教廷要顧芳濟繼任駐甬,專司浙江教務,這是寧波天主教堂駐有主教的開始,至咸豐三年在藥行街動工建造天主教堂,第三年即圯,咸豐年重建,於同治七年(l853年)增建鐘樓。
當太平天國進駐寧波府時,清廷用法國參將勒伯勒東為浙江總兵,受寧紹台道節制,組織洋槍隊,保護天主教。
天主教堂位於寧波市“三江口”北岸,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
交通寧波市江北區中馬路40號
公交511路到江北人民路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