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领999元旅游礼包
扫一扫,关注微信
这座位于台湾中部西海岸的小镇,人口只有八万,却曾有着显赫的文化历史。“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早期台湾汉文化鼎盛发展的标竿,分别指的是台南、鹿港和台北万华,其中鹿港是当时文化与商业的港埠重镇。
鹿港历史——
相传早期的鹿港曾是鹿群聚集之处,加上港阔水深,因而得名。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与福建泉州晋江县的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鹿港大量汉民涌入,商船云集,店铺栉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间,被称为老鹿港的“黄金岁月”。
当时富裕之后的鹿港人,有精力研读诗书、培育子弟,文开书院曾先后出过6位进士、9位举人,造就出鼎盛一时的文风,而社会物资充裕也带动生活品质的追求,鹿港糕饼的精致来自于此,传统手工业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愈加精巧。
然而,在大肚溪与鹿港溪的长期冲积之下,河港逐渐淤塞,加上日据时代日人切断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后来新建的纵贯线铁路亦不经过鹿港,这座鼎沸的城市便逐渐走入了沉寂。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寺庙古迹和传统建筑,足堪印证当年的盛况,而在港口和市街结构上,也保有大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风味,有着“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小贴士:《鹿港小镇》是罗大佑1982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又名《台北不是我的家》也是罗大佑最早的、最深刻的政治歌曲之一。以至于有些饭店都以它命名,可见其传唱度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