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山,以佛教觀音文化中的大慈大悲而得名。位於泗礁本島東部,為嵊泗列島第三高峯。其西連羣峯,東濱大海,與基湖沙灘、南長塗沙灘形成等邊三角。
依山而起的大悲山靈音寺,南北各三間廂房,佔地總面積400餘平方米。大殿稱大雄寶殿,主佛如來佛倚壁而坐,高達1丈,壁後為千手觀音,還有天王殿、羅漢堂。
每逢佛期,全縣各島村民結羣而至,燒香拜佛數羅漢,頗為熱鬧。
背景知識:唐時曾以大悲山稱泗礁島。後晉天福八年(943),即有僧人在山上建資福院,是嵊泗的佛教勝地。清同治十一年(1873)建靈音寺,作為普陀山圓通庵的分寺,香火甚盛,1987年重建後更顯輝煌。
據考證,唐代高僧鑑真和尚六次東渡,兩次因風大浪急,被迫在大悲山等島嶼泊靠,直到第六次才經嵊泗列島,抵達日本,完成東渡大願。前些年,嵊泗縣在大悲山腳興建了鑑真東渡泊舟處,以紀念為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的這位唐代高僧。
靈間寺最高點設觀景台,這裏是登高攬勝的最佳點,可鳥瞰基湖、南長塗兩大沙灘美景,昔稱“大悲極頂”。極目則島礁遠近聳峙,茫茫碧海藍天間,雲物湧動,有恍然置身蓬萊仙境之感。
交通沒有直達靈音寺的交通,可在菜園鎮公交站點乘中巴在大悲山下的黃龍鄉下車(價格3元),再步行數分鐘即到。打車前往約20元。
門票靈音禪寺門票5元,寺內觀景台需另收費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