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位於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灘”上,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户,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參觀陽關遺址前不妨先去這裏的陽關博物館看看,陽關博物館座落在墩墩山漢代烽燧北800米處,佔地約1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甘肅省最大的景點式博物館。陽關博物館整體呈現仿漢建築風格,這裏館藏文物豐富,陳展風格新穎,能夠系統的反映漢唐時期敦煌及陽關的繁華與變遷。
博物館館內面積7.8萬平方米,館內的仿漢現代建築羣與週圍的漢唐歷史遺蹟和大漠綠洲景觀交相映輝,蔚為壯觀。館內分為陳展區和管理服務區,陳展區建設主要包括陽關關城、漢唐軍事陳列館、都尉府、絲綢之路文化陳列館等16個項目。
陽關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西漢武帝時期,曾是中國漢唐時期重要的邊塞關隘和最早的海關,為保疆安民、維護西域穩定,保障絲綢之路暢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及歷代文人紛紛吟唱,使陽關成為人們告別故土,告別親人,出征遠遊,表達離情別緒的場所。為了祝福遠行的親友,人們寄希望於陽關道成為廣闊、平坦的“陽關大道”,約定俗成,陽關大道就成為了希望大道、光明大道、康莊大道的代名詞,於是有了俗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裏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邊塞詩人岑參曾寫下“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的詩句。宋以後,來自白龍堆的流沙狼吞虎嚥,逼着人們東撤,陽關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蕩然無存,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陽關景區現存有漢唐時期的古關、古城、古烽燧、古水源、古道、古塞牆、古墓葬、古陶窯等眾多文物遺址。
交通敦煌市至陽關有柏油馬路相通,包車前往的話,費用在100元左右。因景區較大,可在景區門口花10元乘坐電瓶車進入景區。
門票門票50元∕人(一票制,含陽關博物館),並提供全程免費講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