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台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台、楞伽台及金山的標誌-慈壽塔等景觀。
慈壽塔下的“週鼎、金山圖、銅鼓、玉帶”合為“四寶”,被稱為金山寺鎮山之寶。
遍山佈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説。家喻户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也緣於此。許多人正是從“水漫金山”開始,認識金山、瞭解鎮江。
大雄寶殿
這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寺廟建築,氣勢恢宏而莊重,工筆彩繪但卻豔而不俗。窗格一反檐柱結構而是安裝在步柱上。大殿的前後壁上,鑲有六扇檀香木雕圓窗,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講述着與金山寺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捲棚——五十六尊羅漢分別高居於捲棚之上俯視着南來北往的香客遊人,形成了它的獨特風格,整個大殿顯得不同凡響。
楞伽台
又名蘇經台、書經樓。位於半山之上,推窗遠眺,碧空江流撲面而來,樹影婆娑,古木參天,樓閣迂迴,如入迷宮。相傳東坡晚年曾受老友佛印之託在此書寫楞伽經。“楞伽”是梵語,意為“不可住”,一説為大海中遠不可達、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
相關傳説:“水漫金山寺”
相傳《白蛇傳》中破壞白娘子與許仙美滿婚姻的法海就是金山寺的和尚。傳説,白娘子趕來索要丈夫許仙,法海不肯,白娘子便施法術引來洪水,招致水沒金山。現在金山寺中還有法海、白龍兩洞,向世人講訴着這段動人的神話。
江天禪寺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年間,原名“澤心寺”、“金山寺”,亦稱“龍遊寺”,唐時通稱“金山寺”。宋天禧年間,因皇帝夢遊金山寺,賜名“龍遊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江天禪寺是我國漢傳佛教禪宗四大名寺之首剎,也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
樑天監四年(505)梁武帝親自在這裏主持創建了漢傳佛教著名大型法會“水陸法會”,深受海內外佛教徒景仰。江天禪寺鼎盛時期常住僧人三千有餘,海外信徒也紛紛來此參學佛法、研經論典。日本真言宗創始人空海大師及著名畫僧雪舟大師都曾在這裏學習和生活。
“四寶”(金山寺鎮山之寶)
週鼎:西週宣王時期銅器,距今約2700多年,有銘文12行134字,1884年湖北漢陽人葉志先贈金山寺收藏。
銅鼓:一種鼓狀銅器,相傳為諸葛亮所制行軍炊具,作戰時亦可敲擊作為進軍號令,又稱為諸葛鼓,高約8寸8分,直徑1尺5寸5分,重23斤8兩。
金山圖:明朝著名畫家文徵明所繪。畫中金山浮玉般飄浮於煙波浩渺的江水中,青山如黛,畫棟雕樑,歲月的茫遠一覽無遺。畫面有文徵明《金山寺追賦》詩一首:“白髮金山續舊遊,依然台殿壓中流;沙痕滅沒潮侵磴,帆影參差日墮樓。江漢無聲千古逝,乾坤騷首一身浮;從來李白多愁緒,更上留雲望帝州。”
玉帶:原系蘇東坡所繫之物,一次在討論佛義的舌戰中輸與好友佛印和尚,佛印隨之回贈以衲裙。蘇東坡為此寫了《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次韻》以記其事:“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劍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從此,東坡玉帶便一直留在金山。佛印和尚後來在白龍洞前綠水之上仿玉帶式樣造玉帶橋一座,以供遊人觀瞻。清初玉帶被火燒燬四塊,乾隆下江南巡幸金山時命予補上並題詩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