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寺位于招隐山。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32),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原为戴顒私宅,戴公仙逝后,其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遂名招隐寺。唐宋以来,寺庙几经兴废。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清同治、光绪年间重建,抗战期间复遭日军毁坏。现在经过近20年的整修复建,基本恢复了原貌。
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南朝雕刻家、音乐家戴颙曾隐居于此,故改名为招隐山,又名戴公山。进入招隐山,一座刻有“宋戴颙高隐处”的石牌坊跃然映入眼帘。牌坊石柱上刻有“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联语,前者指的是昭明太子萧统,后者说的就是戴颙。
戴颙(377—441),字仲若,著名雕塑家、诗文家、音乐家,一生不求入仕,曾多次婉拒南朝宋武帝刘裕之邀,只以游山玩水为乐。戴颙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毕生创作了18部曲谱,其代表作“游弦”、“广陵”、“止息”在民间流传甚广。